毕业证书样本图片素材

同学有哪一刻恶心到你了,秀才、举人、进士在古代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admin2024-04-24 00:36:036

同学有哪一刻恶心到你了

因为一起出钱买的共用电脑,我和大学室友闹掰了,500元钱让我看清了一个人。

上大学的时候,我家条件不太好,所以我花钱的时候很节约。

记得那时候班里的人都有了手机,当时一个手机要几百元,但是我也没钱买,手里的钱勉强只够生活费。

到了大三的时候,老师建议同学尽量备个电脑,提前练习一下基本的办公软件,为大四的时候写论文和查资料打个基础。

很多人都陆续买了电脑,我也很想买,本来我就很喜欢写东西,那时还给学校附近的工作室写过稿件,但是报酬很低,才几元一篇。

我都是在本子上写好,然后在上计算机课的时候,趁课下休息时间,快速地打出来,再给别人发送过去。

当时想着,如果自己有了电脑的话,就会方便很多。

于是,我就仔细清点了一下自己做兼职的存款,大概2000元的样子。

兴致勃勃地去店里看电脑,逛遍了很多店,也咨询了同学和老师,最终锁定在几款上。

但是,那几款的价格都超过了2000,我老师看我犹豫,知道我的情况,提出可以借点钱给我,以后我有钱了再还她。

这时,我宿舍的一个室友提出,她可以补齐剩下的几百元,跟我合伙买,电脑还是归我所有,条件是在毕业之前,这个电脑算我俩的,她可以随时拿去用。

我想着这样也好,不用欠老师钱了,反正我们是一个宿舍的,相互之间用着也方便。

最终她出了500元,我们拿到了一款联想笔记本,激动地回了宿舍。

让我没料到的是,这给我带来无数烦恼。

她直接就把电脑当成了电视机,只要是没课,几乎一有空就拿出来在那里播放各种电视剧或者综艺节目。

其他人经常被吸引得围在一起观看,有时她还会拉来其他宿舍的人。

别人要打开自己的电脑去看,她还不乐意,说是一起看热闹。

看着大家在那开心观看的样子,我即使想用,也不好意思关掉。

本来买了电脑是想着写东西方便的,没承想,我还是每次都要写在纸上,只是把抽空使用机房的电脑,换成了抽空使用那台笔记本而已。

这也不算啥了,就当是大家都图个新鲜,也许过段时间就不这样了。

还没等新鲜劲过去,又出状况了。

前一晚她抱着笔记本又不知道在那里看啥,看着看着睡着了,然后翻身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压到笔记本了,第二天发现开不了机了。

她就把电脑放在我面前:“电脑坏了,你去修吧!”

本来我就对她的行为不满意了,自然有点不高兴:“你用的时候坏的,应该是你修才对吧?”

她马上跳了起来:“你是电脑的主人哎,东西可是归你的,凭什么我修?我又不是故意弄坏的,它恰巧在我用的时候坏了,但它是你的啊!”

我想和她吵一架,但又觉得没必要,毕竟是在同一个宿舍。

于是,我拿到店里修了,因为换了个什么零件,还花了一百多元。

此后,她好像忘记了这事,再用电脑的时候还是非常随意,一点也没有小心呵护的样子。

没多久,又在她手里坏一次,她依然让我去修。

这个时候,我才意识到,我千不该万不该和她一起拼单买电脑,她似乎感觉反正电脑最后不归她,所以就故意不爱惜。

照这样下去,能不能用到大四都不敢保证。

我和她商量,要么我给她300元钱,电脑归我,要么她给我1200元钱,电脑归她。

那时候距离买电脑半年的样子,我以为说出这条件怎么看都是我亏了的,不管她怎么选择,只要是能不再共用就行。

然而,她坚决不同意,非要继续共用,还说当时出钱合伙购买,就是为了大四写论文的,现在都还没到大四,就不再共用了算怎么回事。

我就告诉她:“那你可以要了电脑,这样就可以大四继续用了。”

但她回答:“我没那么多钱给你,最多给你800,电脑归我,要么就是继续共用。”

我有些急了,提出要还她钱,把电脑归我自己,到底我出多少钱给她,她才愿意退出共用。

当时我心里就想赶紧结束这件糟心的事,本打算实在不行,直接还500给她,就当是花钱买了个教训。

然而,她竟然说要么给我800,电脑归她,要么就是继续共用,不能现在就把电脑给我,如果我非要的话,就得给她800。

这可荒了个大唐,合着她用了半年,我要倒补贴给她300,感谢她赏脸和我共用吗?

我的其他室友都看不下去了,直接和老师说了这事,老师找我俩去聊天,她不当回事:“哎呀,怎么都把这小事告诉老师了?老师,我是在和她开玩笑呢!我就是想和她共用嘛,当初不是说好了嘛!”

老师找我俩又单独聊了一下,提议就按我说的办,我拿300出来,电脑以后就归我自己,然后老师补了200,凑到500还给那个室友。

当时她不要那200,我也感觉让老师出钱实在不应该,提出我出500,以后这事就告一段落了,结果被老师制止了,她让我俩以后谁也不能再提这事,也别被这事影响关系,就当做了个梦,以后还是好室友好同学。

但是处理完这事之后,我那个室友就直接搬走了,去了其他宿舍。

这件事对我影响很大,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坚决不再和任何人一起拼单买什么东西,如果自己买不起的宁愿不买。

通过那次经历,我也非常清楚地认识到,千万不要和认识的人合伙做什么事,尤其是涉及到利益的问题时,基本上都会翻脸。

并且熟人之间共事时,在长期磨合与相处过程中,势必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插曲,比如看不惯对方的行为,两个人的观点不一致,某些事无法找到平衡解决方案等,如果这些情况堆积多了,总有爆发的一天,到那个时候,不但相互间的关系破裂,还可能会给身心带来巨大折磨。

因此,人与人之间,适当保持距离,各自过好自己的生活,尽量少往对方的空间里去参与,这样能减少很多麻烦。

秀才、举人、进士在古代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由于古今制度不同,所以把现代学历和秀才、举人、进士的身份进行比较,就会显得有些不伦不类,如果非要对照参考的话,那么秀才至少相当于现在的普通大学的博士毕业,举人和进士在学历上就无法找到对照参考物了。

古代科举是平民实现阶层跨越的最主要方式,也几乎是唯一的方式。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高就高在它可以使你摆脱平民的身份,进入贵族阶级,成为“士大夫”的一员。而如果你从事其他行业,无论你挣了多少钱,终究只是一介平民。

科举考试的第一步,是到私塾读书,如果家里特别有钱,也可以请有名望的老师到家中授课,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大多数中等收入的家庭,则是由整个家族统一开设私塾,聘请先生授课,凡是本家族子弟都能免费学习,这就是出身名门大户的好处之一。

读上几年书,觉得自己学得差不多了,就可以去参加考试了。第一场先参加县里组织的考试,叫做县试。考过关的,再去参加府试,由知府亲自主持,合格者称为“童生”。

成为童生之后,就要好好复习,准备不久后举行的院试。院试每三年举行两次,由皇帝任命的学政到各地主考。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

严格来说,秀才算是有了“功名”,也就进入了贵族阶层,拥有很多特权,比如可以免除差徭,见知县可以不用跪、犯了罪在取消功名之前不能随便用刑等等。不过,秀才的这些特权大多是象征意义上的居多,具有实际意义上的很少,并不能给秀才带来额外的经济收入。

我把秀才比作博士,可能有人觉得高了,其实我觉得还有些低了呢。我们国家现在每年大约新产生5万名博士,而清朝268年的时间里,总共才产生了46万名秀才,平均每年一个县才一个名额。

即使刨除人口增长因素,以清朝人口为现在的十分之一计算,秀才的录取比例大约为博士的三分之一,换句话说,在清朝考上秀才的难度,是现在博士毕业的三倍。所以也顺便奉劝某些牛气哄哄的博士,不要太飘了,放在古代,你连个秀才也比不上。

考中秀才之后,不管如何,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最不济的也可以去私塾教书,工资还是能够吃饭的。但如果想要更进一步,那就要继续“深造”了。

深造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进国子监学习。国子监就是国家设立的大学,校长叫做国子监祭酒。不过,能进入国子监学习的秀才,必须是要非常优秀的才行,大部分秀才是没这个福分的,只能苦兮兮地回家苦读。

因为要读书,所以这时候的秀才是不会外出干活挣钱的,除了官府发放了少量银子之外,主要就得靠父母、妻子或者其他亲戚养活。比如,《儒林外史》中,范进在中举之前,就要靠他的老丈人养活。因此,秀才往往被叫做“穷秀才”。

无论是在国子监深造的,还是回家自己读书的,想要再进一步,都必须参加乡试。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大多在秋季举行,所以也称“秋闱”。主考官是由皇帝亲自任命的,以确保公正。

通过乡试的称为举人,举人的第一名称为解元。考中举人是一件很轰动的事情,因为省里会直接派人来通知,很多没出过村的老百姓听说这种事,四里八乡都跟过年似的。一个县能产生一个举人,已经可以算地方官教化有方了。

清朝秀的举人大概有15万人左右,但这是二百多年的综合,算下来平均一年不到六百个,全国共有两千来个县,平均一个县三年才能出一个举人。我想象不出,如今哪个学历还有这么难考,所以找不到合适的参照物。

举人的特权就比较多了,除去秀才有的特权之外,举人还可以享受一定数额的免税。哪怕是没有出仕,没有官身的举人,其免税田亩份额都能有几千亩。所以一旦中举,自然会有人主动投献,为了逃避交税而把土地寄托在举人的名下,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举人的好处,真是想不发财都难。

而且举人实际上已经是候补官员,有资格做官了。只是举人的身份还是不够尊贵,只能做县官的副手一类的官员,八品九品左右。不过,这怎么也算是官僚集团的成员了,和普通老百姓区别很大,所以举人也经常被人称为“老爷”。

中举之后,如果就此打住,也能舒舒服服地过一辈子,但既然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总是希望还能再进一步,这就要到京城参加三年一度的会试了。

会试一般在春天举行,所以也叫“春闱”,以区别于“秋闱”。会试一般由当朝学术水平最高的四位大臣担任主考官,并且在考试前由皇帝亲自任命,所有有举人身份的都可以参加考试。

会试考中的称为贡士,第一名叫做“会元”。会试是不排名次的,所以只有考中和考不中之分。但通过会试的贡士还要接着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

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题,亲自监考,考完之后进行排名,但是所有殿试的人都不会被淘汰,统统录取为进士,所以也可以说通过会试,成为贡士后基本上就是进士了。

排名是分三等,第一等为一甲进士,共三人,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第二等为二甲进士,约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剩下的为三甲进士。

一甲进士三人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二、三甲进士如欲授职入官,还要再考一次,综合前后考试成绩,择优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即俗称的“点翰林”,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赴外地任职。

换句话说,进士中成绩好的,直接就成了皇帝身边的近臣,最差的也外派干个县官,至少七品以上,主政一方。只要中进士时的年龄不是很大,十几二十几年混下来,到退休怎么也能熬个知府以上的官职。

所以进士就是真正的大老爷了,而参加会试的举人们也个个都是潜力股,就算不肯靠前讨好的,也决不能得罪,谁知道这个举人下一步会不会成为进士,甚至成为状元呢?

那么考中进士有多难呢?清朝总共录取进士26000多人,平均每年不到一百人。如果清朝人口按4亿计算,那么成为进士的几率约为四万分之一,自己想象一下有多难。此外,成为状元的几率,大约还要再乘以三百倍。

综上所述,古代科举制度,是一条平民变成贵族阶级的通道,但却是一条非常狭窄的通道,通过的几率极低极低。而现在的教育体系,则是让人们接受更加专业的知识,两者之间完全无法比较,现在学历无论多高,都得自己工作挣钱了,都是平民。但如果就考中的难度来说,秀才大概相当于博士,举人、进士在现在找不到参照物。

这是个关公战秦琼的话题,因为古代的秀才、举人、进士、状元,跟现在的本科、硕士、博士不在一个频道上,秀才、举人、进士、状元不是考学历,而是考公务员。

如果硬要把古代科举和现代学历教育比较,也能生搬硬凑一番,题目说了如果把秀才比作211本科,那么举人=211或985硕士,进士=211或985博士。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完善于两宋,鼎盛于明清,我们就以清代为例说明。

1,童生,相当于高中毕业

童生是明清特有的。清朝规定,读书人想要科举入仕,不论年龄大小,都必须参加县试、府试,先考取童生,只有考取了童生,才有参加院试的资格,院试通过的佼佼者才能成为秀才。像鲁迅小说《孔乙己》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因为童子试都考不过,连秀才都不是,一直到老了还是一个童生,人称“老童生”。

如果秀才是211本科,那童生就是高中毕业生,因为只有高中毕业才有参加高考的资格,高考成绩优秀的佼佼者才能成为211本科大学生。

2,秀才,相当于211或985本科

童生考取了秀才,就可以进入府学、州学、县学等官办学校全日制学习,成为官办学校的“生员”,这就好比高中生毕业考上了211大学,成为全日制在校生。在府学做生员的,相当于985高校;在州学做生员的,相当于211高校;在县学做生员的,相当于普通高校。

秀才不能做官,但享有升堂不下跪、免赋税等待遇,秀才进入官学学习,要接受严格的监督考核,还要参加科考选拔,只有选拔考试通过者,才有参加乡试考取举人的资格。

这就好比211大学本科生,要每天定日打卡考勤,乖乖上课,还要参加毕业考试,只有考试通过者,才有参加研究生考试考取硕士研究生的资格。

3,举人,相当于211或985硕士

秀才通过选拔考试获得资格后,可以参加本省组织的乡试,成绩优秀通过乡试者就是举人。

秀才不是功名,不能直接做官,但举人是功名,可以直接做官,不过需要参加吏部铨选,只有在出现职位空缺并且没有合适人选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授官。正因为如此,《儒林外史》中的范进才数次落第后考取举人,才陷入癫狂状态,而亲戚朋友也对他极尽巴结。

举人就相当于211或985硕士,童生不能跨过秀才直接考举人,高中毕业也不能跨过大学本科直接考硕士研究生。

4,进士,相当于211或985博士

通过乡试考取举人后,就取得了参加会试的资格,各省举人每三年一次齐集京师,参加礼部组织的会试,通过会试的就是进士,再进一步的殿试只是决定排名。一旦中了进士,就成为全国级别的精英,只要不犯大错,必定是前景光明,前途无忧。

这就好比博士已经是最高学历学位,进士也是最高等级,无法再高了,所谓“状元、榜样、探花”,实际上是对进士一甲前三名的称呼,他们在本质上仍然是进士。

作者虽然对古代科举和现代教育进行了比较,但实际上古代考取功名的读书人,其社会地位比现代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高得多。古代推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要考取了功名都能做官,只是官品高低不同。现在则不然,读再多的书,再才高八斗,满腹经纶都逃脱不了给人打工的命运,想要入仕做官,还要参加公务员考试。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科举考试自开创以来,就是大多数底层人员的一条出路,寒门子弟要想做官就必须通过科举考试,以至于很多人年少就苦读,寒窗十余年,只为一举中的功成名就,那么秀才、举人、进士在古代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呢?

秀才——如今的高中生

秀才是科举考试的第一道关卡,成了秀才就说明你已经真正走上了科举之路。而这秀才也不是你读了书就能称为秀才,秀才也是需要考的,在成为秀才之前还有两轮考试。最初开始学习的时候,称作生童,也就相当于如今的小学生,生童平时学习四书五经,等学的差不多了就参加“小升初考试”也就是县试和府试,考中了之后就成了童生,相当于如今的初中生。童生 继续学习,学成之后参加院试,院试通过之后变成了大家所熟知的秀才,相当于如今的高中生。古代经常称呼秀才为穷酸秀才,让我们都觉得秀才没本事,但其实能成为秀才也是经过了精心选拔的。

成了“高中生”的秀才,在古代也是有不少的,但是秀才并不能做官,要想入仕还得继续考,就像现在高中生也是一大堆,要想有出路就得考大学。

举人——如今的高中生

要想成为举人,秀才们需要到各省城参加乡试,也就是相当于如今的“高考”,一般在秋季举行,考过了便可称为举人。举人第一名被称作解元,唐伯虎就是解元。乡试三年举办一次,倒是更像如今的高考,“高中生们”苦学三年,就是为了参加这一次“高考”成为举人。但是古代成为举人要比如今考大学难得多,古代乡试,每次全国只录取一千多个举人,每个省的指标名额都不同,要考上举人是很难的,成为解元就更难了。

进士——如今的博士

中举之后,就可以入仕为官,但是大多数就是一些县级的小官,就算这样也算是熬出头了,只要入了仕途,不愁没有出路。在这部分举人之中,不乏一些志愿高远者,他们会选择继续考,再往上考就是贡士,要到京城参加全国性的会试,考中了便是贡士,相当于如今的研究生,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结束之后,贡士们要参加殿试,一般参加殿试的人都能成为进士,几乎没有落第的情况,这些人由皇帝亲自考核,目的就是优中选优,选出前三甲,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成为进士的人都被称作天子门生,相当于如今的博士,这些人会被留在中央朝廷做官,部分会被外调做官。

古代的科举考试是很有难度的,有的书生一生都搭在了这上面,最后也可能只是个秀才或者举人。当然也有一些才能高超的人连中三元,“连中三元”指的就是乡试、会试、殿试中全都取得第一名,这样的人是极少数的,例如,整个明朝年间,也就两三个人能做到如此。

当然古代的学历和如今是不能作比较的,毕竟那时的举人就可以做一个县令了,如今的大学生还只是个学生,别说做官了,就是找个不错的工作都很难。

本文链接:https://www.xingxiu98.com/benken/188359.html

天台县职业中专毕业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