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证书样本图片素材

女儿走单招好还是高考好,考中秀才,举人和进士,相当于现在高考的什么水平

非凡哥2024-04-21 05:16:436

女儿走单招好还是高考好

女儿走单招好还是高考好?我来提点建议,供您参考。

根据您的叙述,建议您的女儿走单招。

首先,什么是单招呢?

单招是近几年国家为高考分流、简化考试和录取流程,而在高职专科院校设置的,单独考试、单独录取的一种升学方式。考生不用再参加高考,简单、方便,减轻考生压力。(温馨提示:今年开始有些省,取消了高考与单招的兼报,即所有考生一律先报考高考,报考结束后,部分考生再自愿参加单招报名。)

其次,走单招与报高考,未来的升学路径和发展前途有无差别呢?

肯定的回答是:没有差别!

1.高考后,有两种升学路径:

即一部分升入本科,还有一部分升入高职专科。本科的学生毕业后可继续报考硕士研究生,或继续考博士。高职专科的学生毕业后,可继续“专升本”,本科2年毕业后继续考硕士、博士。

通过单招进入高职专科院校的学生,与通过高考进入高职专科院校专科的学生完全一样,没有区别,都可以继续深造,提高学历。

2.未来的发展前途一样光明:

主要靠自己努力,选定目标,坚定信念,持之以恒,必有所成!我们最尊重的科学家袁隆平,只有中专学历;全国三八红旗手,大国工匠韩利萍只是在职大学学历。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努力,未来的科学家、大国工匠,就会是您的女儿!

再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建议先做好眼前的事。

您女儿的两次模拟考试分数370分左右,成绩是可以的,如果走单招,可以上一个好的高职院校。但是,如果参加高考后,这个分数就不一定能上去同样的院校了,因为参加高考,分数会更高,竞争会更强。

还有,各省好的高职院校录取分数比一些本科院校的分数还要高。

最后,单招报考也是在各省“招生考试院网站”上统一报考的,具体时间和政策可以经常关注本省“招生考试院网站”。

建议您:参考一下各院校往年的录取分数,先选好几个有单招的院校;再了解一下您女儿的兴趣爱好和老师的建议,做好报考准备。

个人浅见,希望能帮到您!

首先,要明白单招和高考的区别:

1.单招相当于给了你家女儿两次高考机会;会比高考的难度降低;单独招生考试录取新生,享受高考统招生同等待遇。

2.高考可以选择的专业更多一些,并且一旦单招录取就不能参加高考,选择的也是专科。

结合我高考时的经验我给出的建议是:

1.首先,家长要和孩子进行一次敞开心扉的沟通。看看孩子的想法,家长的态度对孩子的选择影响很大。

2.孩子很聪明为什么不拼一下呢?都说没有经历过高考的人生是不完美的。高考是也人生的一次转折。希望慎重考虑。

3.我是一名艺术生,艺考结束一模270分,我选择了拼一下,最后高考成绩近4百分。370分的成绩去单招我觉得很可惜。

4.一诊 二诊 并不能代表什么,疫情下高考推迟,这也是一个机会。结合分数制定一个计划,每天努力一点,学会一个薄弱点,积少成多。

最后,祝你女儿学有所成,考上心仪学校。

单招,是文化成绩远远达不到本科线而高考时间只剩几十天的高三同学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走单招,还是参加高考?

370多分,如果是理科,其实上本科还是有希望;如果文科,大三科差的,基本没有上本科的希望,不如走单招。

另外

(一)文化基础太差,学习定力不足,或者根本不把学习放在心上的,建议走单招。

(二)文化基础差,但对本科情有独钟,非本科不读的,建议家长与之长谈,订下考前复习的科学计划,全力冲一冲。高考能上本科,皆大欢喜;不能上本科,考虑补习。

无论是哪种选择,建议家长和孩子进行一次“成人间的对话”,而不专断独行。了解孩子内心的真正想法,让他自己作出选择。毕竟,无论哪一种选择,或许都能让他瞬间成长。

你见过哪里的大学在高考招生录取的过程中,不通过严格的选拔和考试就能够轻轻松松的上大学的?你自己心里也非常清楚,只有不愿意学习的孩子,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孩子,成绩表现不优秀的孩子,才去选择参加高职大专院校的单招的。那么,如果让你的女儿和这样孩子在同一所大学,同一个教室去学习,我想你能够不担心吗?到时候不要说学习知识,可能连做人都耽误了。

我并不是说参加高职大专招生录取的孩子都是坏孩子,只是说这些孩子大都缺乏自我约束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性,都是想逃避高考的孩子。因此,参加高考还是比较好。

其次,参加高考,还能够参加公费师范生,公费医学生的招生考试。考生如果能够被这类大学录取,不仅能够免除在大学期间的学习费用和生活费用,而且还能够在定向的工作岗位去工作。

第三,如果不参加高考,就不能再提前批次报考公安类院校的招生考试,报考军事类院校的直招士官的考试,就会影响考生的大好前程。

第四,参加高考,如果在填报高考志愿的过程中,选择报考公办本科院校的高职大专的招生计划,考生不仅能够学习到相关强大的专业知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而且还能够比较方便的升入到自己所就读的母体的公办本科大学,进入专升本的层次,提升自己的学历,升华自己的人生境界。譬如南昌大学,延边大学,青海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的招生计划。

综上所述,我认为考生必须要参加高考,只有经历人生重大的抉择,才能够真正的认识到自己需要什么,选择什么,自己人生的方向在哪里?

你好!对于您的“女儿走单招好还是高考好?”这个问题。我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带来一定的帮助。

我从不用的角度帮您分析

  • 选择高考
  • 选择单招
  • 从家长的角度分析
  • 从孩子自身来分析

1.直接高考

高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是也会让有些孩子卑微。

我想大多数的人都不会放弃高考,除非特殊情况。比如生病、压力太大导致身心不堪重负突然出现生命危险等等。

高考是很多人改变命运的最好的途径。上个好大学,有个好工作,之后有个好家庭等等之后一系列。这是每一个父母所盼望的。

但是,有些孩子却因为高考而感到很痛苦。从而在别人面前很自卑。孩子成绩不好被同学嘲笑,天天被老师找去谈话。高考让他们很痛苦。

2.选择单招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其实,在我们高考的时候,我们班有很多同学放弃了高考。你们可能会问为什么呀?高考多好的机会呀。

  • 成绩差知道自己的水平

我班有好多个男生,知道自己的英语或者是数学等学科差的不行了。直接放弃高考。因为他们试过好几个月用各种办法都提不上来分。他们之后放弃了。他们去选择画画以及春招等途径。

  • 志不在此不必多劝

班主任因为成绩问题,几乎天天找差生。这些学生有的就说了:“老师你不用管我,我去走什么什么。因为舍不得班里想在这在待几天。”


其实,您可问一下孩子她自己想去干嘛?是继续读书走高考?还是按她的想法去干别的行业。又或是选择走单招。


3.从家长的角度分析

每个父母都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没有错。

但是,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成长的最好。

现在学艺术的孩子,学好了艺术可以有好工作。

学好一项技术以及技能,靠着自己手艺以及聪明劲也可以干出一番成就。

想学习的孩子,真的可以走单招。

现在的单招多是国家加学校支持,毕业之后有毕业证,之后在企业就有工作和合理的收入。其实待遇也很不错。

4.从孩子的角度分析

不想学习她可能有其他的打算。如果你不确定她的高考成绩最后如何?

那么家长还是要和孩子好好的聊一下。

  • 如果她觉得单招好,之后你们就可以研究协商这个事情了。四月份陆续选学校等等。
  • 如果她选择继续高考,那你们就要协商,如何之后学习为将来打算。
  • 艺考的话,现在已经晚了。这个就不用再考虑了。

我是千岛@千岛湖觞

我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十分感谢您能拨冗时间来阅读此文。

考中秀才,举人和进士,相当于现在高考的什么水平

考中秀才,举人和进士,相当于现在高考的什么水平?

个人认为,古时候的秀才,相当于高考后考上大专院校乃至考上普通二、三本的考生。这类考生范围比较广,和父辈中的文盲、半文盲比起来,他们稍微有点优越感的,但优越感毕竟有限。

古时候的举人,相当于考上普通一本的本科生,他们可以名正言顺地鄙视那些大专院校、二本三本的“秀才”,但他们并非处于“学历链”的顶端。

古时候的进士,相当于考上985、211的学霸,他们在高考中叱咤风云、傲视群雄,无论是高考分数,还是就业机会,还是择偶机遇,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话说回来,古时候的秀才、举人和进士,其含金量应该比现在的大学生要稍微高一些,但他们考试的难度相对来说要比现在的考生要小一点:毕竟现在高考考的是一大堆科目,而古时候的文人墨客单单只考语文中的作文,二者在正常情况下不可同日而语。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想拿古时的秀才、举人、进士来对照现在高考考生的什么水平,首先要清楚这秀才、举人、进士的分量

以清朝为例

秀才:

清朝时期,通过了“童试”的考生称为秀才,秀才中第一名称“案首”

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三个阶段都合格的人便通过“童试”

童试是县和府(地级市)地区的考试,三年两考,通过了童试的人才能正式参加科举考试
(考生的考试场所“一人一桌一间”)

清康熙年间童试的录取人数约为5%左右

而我记得我们县去年的高考成绩是有一名北大


举人:

通过了“乡试”的考生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三年一考

乡试在各省省城举行,考试的监考官员都是由皇帝钦派的

考试分三场,每场考三日。考试期间考生吃喝拉撒都在考间内,不能外出

(为乡试建造的“贡院”)

清乾隆九年规定:

“直隶、江南、江西、福建、浙江、湖广为大省,准其每举人一名,录送科举八十名;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广东为中省,每举人一名,录送科举六十名,广西、云南、贵州为小省,每举一人,录送科举五十名录送科举: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因此当年各省录取人数和参考人数为:

举人名额 102 114 94 94 93 85 69 71 60 72 61 60 45 54 40 科试人数 8160 9152 7520 7520 7440 6800 4140 4240 3600 4320 3660 3660 2250 2700 2000

因此举人相当于一些人口多的省分前100名左右;一些人口少的省分前50名左右


进士:

参加了“殿试”的考试都被称为进士,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参与了的考生不能“复读”重考

明清殿试考生分三甲,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二甲(清朝)七人,称“进士出身”;其余考生都为第三甲,称“同进士出身”

清朝267年间,共取中进士总计26849人,平均每年取约100人,每次考试录取240人

因此进士就相当于每年高考全国前100名左右了
状元:

而殿试自唐朝以来,到1905年废止的1300年间,共有状元500余人,其中文状元357人

而只要中了举人,便可以当官(相当于公务员考试),一般都是县长之类的七八品官员;而进士中一二甲,一般都是以后的朝廷重臣

如果你这么想,我只能说你太小看古代功名的分量了。古代最不入流的秀才也相当于现在区县一级下辖部门的一把手,大学讲师、教授的级别。学术能力相当于大学博士,是县试当中的佼佼者。给你说一组数据你就清楚秀才的含金量了。

清朝260多年历史,大概3、4亿人左右,总共才有大概46万人的秀才,每年录取的秀才占总人口的1/15000,目前我国录取博士7.5万,约占人口的1/20000。所以,说秀才和现在的博士地位差不多,应该是不存在问题的。

在古代,秀才也算是县里的有头有脸,算是有特权的统治阶级了。可以见官不用跪,受审不用刑,免税免徭役。而且秀才可以在下辖的各级私塾、学校当讲师,如果运气好的话,遇到极品的皇帝,甚至可以当个县老爷。万历朝年间由于官少,皇帝又迟迟不下批文,搞得陕西,尤其是陕北的官特别少。最后在县令辞职后都没人接任,最后巡抚只能提拔几个秀才来当县太爷来补缺。

至于举人嘛,是由乡试选拔出来的,要去省里考。大清朝260年的历史,总共才有15万的举人,平均一年不到600个而已。你觉得现在高考全国超过650分的考生才不到600?

在古代,举人就已经是“官”了,一般来说,举人可以非常轻易地当上县丞(副县长),想一下范进中举你就清楚了,县里最大的土豪来送银子,称兄道弟,一夕之间从穷屌丝逆袭成副县长,搁你你不疯?所以,有人说,举人相当于现在考中副处级(或者处级)选调生,或者顶尖大学毕业的博士生中的拔尖儿。

中了举之后你可能不甘心,想从铂金打到王者,那就只能考进士。进士一般跟普通老百姓没啥关系了,大多都是一些官宦世家的子弟。进士多难考?每三年一次的会试,大概全国才300人左右的进士。三年才三百人,现在全国高考三年时间里700分以上的不会才300人吧?

而且进士入仕的时候,最差的,最无能的进士,最惨也不过是个县令。一般来说,即使是碌碌无为的书呆子型的进士,你究其一生都混不进中央,那么至少你退休的时候混到五品知府,也就是市委书记这个职位是没问题的。而绝大部分的进士,十几年下来,混个布政使,也就是省长级别都属于正常,能力强的可以混个巡抚(省委书记)。当然,一甲进士以及二甲的佼佼者肯定又是另一种境况了。当其他的同学被下派地方当县令的时候,或者入中央六部从主事做起熬资历的时候,他们不用。这种优等生就直接进翰林院了,担任“庶吉士”,虽然官职差不多,但是前途却不一样。在明朝的时候,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宰相必须是“庶吉士”,当然可能也有特例。不过一般只要当了“庶吉士”,入阁拜相早晚的事。就算当不了宰相,最差也不过是正二品的尚书都御史,等于实权的正国级或者是副国级的职位。

所以,我很庆幸生活在现在这个社会,至少我可以通过网络跨过阶级壁垒,看到不属于我这个阶级的东西。如果是古代,我估计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最多考个“童生”。以上言论纯属个人观点,勿喷。

没有可比性。就拿民国以前来说,我村有一个清朝最后一批秀才,毕业于菏泽老六中。那时鄄城县根本没有中学,只有一处高小,八年制。至于农村,多是私塾。按受教育比例算,95%的只能在本村念几天书,文盲率占9O%以上,而现在呢,国家下大力扫除文盲,普及教育,受教育者占99%。综上所述,穷人的孩子再聪明,上不起学,就没有机会参加考试,与秀才无望。单论文化程度,秀才相当于现在的高中毕业。

问题:考中秀才,举人和进士,相当于现在高考的什么水平?

秀才=600分,举人=650分,进士=700分,你觉得呢?

前言

秀才和举人、进士更像不同阶段的学生,用同一年的高考成绩来比较不是太恰当。

一、“童试”秀才

秀才有点像参加本市竞赛时的佼佼者。古代读书人要参加县、州、府的“童试”,优秀者成为“秀才”(生员),分别成为县、州、府学等的生员。

二、“乡试”举人

秀才们可以参加几年(一般三年)一次的“乡试”。“乡试”就类似于省级的奥数竞赛了。因为在秋天举行,所以又叫“秋闱”。乡试如果中榜,就称“举人”,其中第一名称解元,获得了参加国考的资格。

三、“会试” 贡士

全国的科举考试有会试和殿试, “会试”在春天举行,又叫“春闱”。明、清时,会试中试者统称贡士。清制称会试时的考取者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四、殿试与进士

贡士才有机会参加朝廷举办的“殿试”。再经殿试赐出身,乃为进士,不过习惯上每于会试考中后即称进士。

进士中一甲三人,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

五、连中三元

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分别为“乡试”解元、“会试”会元、“殿试”状元,合称"三元"。

据说历史上共有18人连中三元(三元及第), 文状元15位:唐朝的崔元翰,张又新;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冯京;金朝的孟宋献;元朝的王宗哲;明朝的黄观、商辂;清朝的钱檠、陈继昌和戴衢亨。此外,历史上也出过3位“武三元”。

这里面比较熟悉的是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他是宋朝词人”红杏尚书“宋祁的哥哥。

六、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全唐诗》八七六:

"明经进士语:'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土。'言其艰难也。"

清顾炎武《<音学五书>序》:

“下及 唐 代,以诗赋取士,其韵一以陆法言《切韵》为准。”

唐朝明经主要考的是记忆力,如同今天电视上的诗词大会;进士科考的是诗赋的创作,律诗和律赋的创作比较难,平仄、对仗、押韵都对考生的创作能力提出了要求,因此更难。唐朝近三百年,平均到每一年的进士只有20多人。

宋朝因为王安石的变法,有一段时间取消了诗赋,南宋政府恢复曾在北宋一度停废的诗赋取士制度。元明也不重视作诗, 清朝在康熙年间科举考试恢复了诗赋取士。

结束语

根据题主的要求,如果与高考相比较,在清朝考中秀才相当于今天高考成绩是本市的前100名左右,在我们这里,大部分上985问题不大。

考中举人,相当于本省的前100名,在我们山东40万考生中,前一百全是清华北大了。

清朝道光时期全国将近4亿人,每次考试取100左右的进士, 今天14亿人,大约是全国高考的前300多名,即每个省的前10名。进士肯定是清华北大里佼佼者了,对他们来说,700分是及格线。

不过清朝时文盲占据绝大多数,读书人的占比并不高。

@老街味道

本文链接:https://www.xingxiu98.com/dazhuan/185080.html

千岛湖办中专毕业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