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证书样本图片素材

想知道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给大学生的生活待遇是怎样的,83年的卫校是中专吗

樊登读书2024-04-15 17:26:014

想知道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给大学生的生活待遇是怎样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学生分为两部分,文革期间实行推荐制,并且很多学校不招生,一般人很难有被推荐的机会;六六年前和七七年后实行高考,考上大学的人都是有真才实学的天之骄子。我是八十年代中期上的大学,同样实行市场经济政策,与六七十年代没有多大区别。

当时高校少,招生总数也少,能考上大学是极荣幸的事,国家对大学生的照顾极为优厚。

只要考上大学,不论本科专科还是中专,一律不交学费和学杂费,每月一块五到三块钱的住宿费。自带被褥和日用品,入校后,每个宿舍三张双人床,六只保温壶,损坏赔偿,安排六人,门口处六个壁柜,一张长条桌,六只小凳子。

教材费也很低,很多学校的老师自编讲义,还有很多油印教材,价格很低;

国家按城镇非农业户口的标准,供应粮食(每月30斤,细粮21斤,粗粮9斤)、油料(每月1.5斤)、副食品、燃料等,不足部分按市场价格购买,价格执行国家的定价。

根据专业不同,提供不同标准的助学金,农林师范和矿业类专业稍高,农业大学的助学金是23.5元,后来调整到30.5元,两个月的寒假暑假发60斤粮票,助学金统一使用,用做班费和发放奖学金。

生活困难的学生有困难生活补助,差别不大,一般1—5元,同宿舍有一同学父母都是国家干部,主动提出来不要补助。

学校有澡堂,每周发一张澡票,每周放一次电影,很便宜,票价五分钱。

总之,上大学后,吃饭和学习问题基本上解决了,不用自己花钱,自己花钱主要是来往的交通费,服装,被褥,日用品,每学期不到一百块。如果每学期都拿一等奖学金(100元),就不用给家里要钱了。

毕业后,国家全部包分配。因此,也有很多人认为考上大学就进了保险箱,学习好坏无所谓,只要能毕业就行。

当年国家不富裕,仍对考上大中专的学子给予助学金奖学金,生活补助,帮助完成学业,真的充滿对党和国家的感激之情!立志报国,奉献国家,真的是七八十年代以前学子的梦想与真实心里写照。现在以近古稀之年,回忆起当年求学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待遇很高,基本就是当时的干部待遇。学费、伙食费基本全免,医疗也是公费。助学金高的学生如果节省一点还可能有点零花钱,寒暑假可以从城里买些东西孝敬父母。这是真实的历史。

毕业后,这些大学生的工作由国家全包,全部都是国家干部待遇。本科生转正后是行政22级,专科生是23级,这是很高的工资了。当时正科级的工资也就是六七十块钱,19级左右。大学毕业生在当时是奇缺人才,每年一个县也就分配来几个大学毕业生,真是供不应求。

当时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就是干部身份,没有复杂的程序,组织部按规定分配干部岗位的工作,根本不需要考试。所以,在当时只要考上了大学就是干部了,铁饭碗就端上了。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孩子,从此就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生了。

和现在的大学生比较,当时的大学生也确实是百里挑一的优秀人才。当时的大学升学率不足3%,一个县每年也就考上几十个大学生,方圆几十里不一定有一个,谁家有个上大学的孩子真是光宗耀祖的事。这些学生在中学刻苦学习,基础知识牢固,到了大学又刻苦学习专业,他们毕业后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正是这些人后来成为了国家各个领域的科学技术专家,成为了国家栋梁。实践证明,当时国家对他们的付出是正确的,大学教育是成功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八十年代都是这样的。

那时候的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把大学称为"象牙塔",很美好的词汇。

其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六十年代后期和七十年代,不叫考大学,叫"保送”。由单位推荐上大学,政治第一。从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一直到整个八十年代是通过严格的高考选拔上大学。

上世纪六七八十年代,不论哪种形式上的大学,国家"全包",包生活包分配。那时考上大学就转户口,叫"吃国家粮"了。每月发20元至50元不等的生活费和粮票,寒暑假也照发不误。那时大学生基本花不着家长的钱。另外,那时大学生没有学习压力,只要政治上不犯错误,学习孬好都能毕业,还都能分配到理想工作。

但是,那时候上个大学是非常不容易的。推荐自不必说,没有过硬关系只能做做上大学的梦。刚恢复高考那几年,每村一年考上一个大中专生就不错了。所以,那时考上大学叫"鲤鱼跳龙门"。

我是78年3月入学,我们的助学金按照家庭人均收入分档次,农村户口全是一等18元,城市户口家庭人均收入不足12元的是二等助学金15元,其它等次不记得了。

我们每人统一发放15元的饭菜票,我的用助学金支付正好。

饭票馍票2角一斤,每月40斤,男生大部分够吃,女生吃不了,每天2角菜票,早晚吃咸菜,中午吃炒菜,每周还可以吃一次红烧肉。

83年的卫校是中专吗

对的。因为卫校出来的学生大多数人都分到了各大、中、小的医院当护士了,那时考卫校也是比较难考的,要求也是比较严的,她们边学习边实习,有的人直接去医院实习,由老一代的护士带领下现场实习,他们是按科实习,怎样的护理病人,怎样的为患者输液。

80年代中专毕业生档案里有哪些材料

80年代中专毕业生的档案里有如下材料:

1.招生录取登记表,内容有考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政治面貌、家庭出身、考试成绩、报考志愿、政审情况、录取意见等;

2.入校摸底考试成绩单

每个学校的摸底考试科目不同。

3.学籍档案

包括每个学期的考试成绩,每个学期的自我评价、学习小组长意见、班主任操行评语、毕业时班主任的最终操行评语、毕业设计的成绩等。

4.实习报告

包括个人实习总结,实习单位的评价。

5.入团入党资料

在学校入团入党的还有。入团或者入党的所有资料。

1983年全国大中专录取人数

39万人。

1983年高考报考人数是167万人,录取39万人。录取率为23.4%。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恢复高考制度,不仅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尤为重要的是为中国在新时期及其后的发展和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不仅具有很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链接:https://www.xingxiu98.com/zhongzhuan/178639.html

83年中专毕业证